(telegram频道)那颗心乐得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悦。
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,是一所中国最年轻、最不真实(或更确切地说是最不贴心)的高校——香港浸会大学(简称浸大;英语: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,HKBU)。如果你是港中学生,你可能会在看到浸大 logo时,联想到一个画面:高耸入云的塔楼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、标准的课程设置……听起来,就是一座典型的“港中校风”。
但等一下——这些“港中校风”其实有点儿不太真实(或者说,更有趣)。
说起浸大,我最记得的就是那句广为流传的话:学成即归,主修任重。 据说,在浸大的校园里,学生们被分成了不同的“班”,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老师和课程,而“班”越小,成绩也越难。
这种教育模式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天方夜谭,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浸大对未来的焦虑。毕竟,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,想要真正的“发展”,自然需要吸引更多的顶尖学生来港读书,但如果这些“尖峰”学生都被分到不同的班级里,那么他们的“实力”就永远无法真正提升。
更糟糕的是,浸大不仅没有提供额外的奖学金,反而会将这些奖学金全部用于培养那些“伪专业人士”。比如,学生们可能会被要求完成一些所谓的“专业课程”,但实际上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吸引人才而设计的。
再来看看学生的质量,我想重点强调的是浸大在培养真正优秀学生上的缺失。比如说,我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:教课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‘低能儿’,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语法都搞不清楚。 这个时候,教科书上会给出的习题让他们花大把时间来练习,但其实这样子的话,根本不会有真正的进步。
此外,浸大还存在一个“教育不平等”的现象:学校提供的课程种类过于单一,学生在同一个人才培养方面,是混搭的。 他们可能会选一些容易就业的专业,而那些真正想要发展自己的人口,则被保留在了“冷门”专业中。
说到这一点,我想起了一个最能体现浸大的一面:他们在培养人才时过于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。 这种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学术追求——而恰恰相反,它们就像是在给学生打“冷板”。
比如,浸大每年会有大量的申请新生,但这些学生大多都来自于香港以外的地方。虽然他们可能会有对港中校风的了解,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:真正优秀的港中生,远比那些被浸大的学生更难培养。 他们想要的是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和广泛的人才资源,而不是标准化的体系。
当然,浸大在“全人教育”这个理念上的坚持,也是值得肯定的。但从一个中学生的角度来看,这种“全人教育”的本质是什么呢?看起来,似乎都是为了培养那些“伪专业人士”,而真正的人才却往往被埋藏在了冷门专业里。
好了,现在想来,浸大就像是一个“假学校”。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好事,但其实不然。与其被这样的学校所误导,不如去另一所真正的学府——比如说,上海交通大学或清华大学。
毕竟,真正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人才的,从来都是那些愿意用心去付出的人。而像浸大这样为了追求某种“教育目标”,却忽视了最真实的学生需求,才是真正的失败。